exodus

我爱家乡的“红高粱”作文

/
1 2 3 +66
看到《红高粱》,自然会想起“红高粱”,特别是我记忆中的“红高粱”。 By.爱家乡网

最近一直坚持收看北京卫视的《红高粱》.电视机刚播出时没怎么看,认为已经看过张艺谋的电影《红高粱》,对时下将电影又拍成电视剧,总感觉有些拖泥带水,所以一直没怎么认真看,大概是播到20多集时,才被吸引。看到《红高粱》,自然会想起“红高粱”,特别是我记忆中的“红高粱”。

我出生在锦州,父亲的单位是“锦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”,所里原来的农场有大量的耕地,所以我虽然从小吃是吃供应粮的,但基本上过的是“庄稼院”孩子的生活。所里种植最多的农作物就是高粱,我是1970年下乡离开家乡,在家乡的10多年时间,我吃的最多的也是高粱米,用家乡的一句话“我是吃高粱米籽儿长大的”。

百度上这样介绍高粱:“高粱,高粱属,一年生草本植物。秆实心,中心有髓。分蘖或分枝。叶片似玉米叶,厚而窄,被蜡粉,平滑,中脉呈白色。圆锥花序,穗形有带状和锤状两类。颖果呈褐、橙、白或淡黄等色。种子卵圆形,微扁,质粘或不粘。性喜温暖,抗旱、耐涝。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、糖用高粱、帚用高粱等类。

中国栽培较广,以东北各地为最多。食用高粱谷粒供食用、酿酒。糖用高粱的秆可制糖浆或生食;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;嫩叶阴干青贮,或晒干后可作饲料;颖果能入药,能燥湿祛痰,宁心安神。属于经济作物”。因我很小就接触高粱,并熟悉高粱从播种到收割的每个过程。以至于后续“拤高粱”,拤高粱用一种很小的“拤刀”,大约7-8厘米见方的刀,一面带刃,一面用皮子扎好的皮套,操作时,一手持刀、一手攥住高粱头,将高粱头从从高粱杆上拤下来。

之后将高粱运到场院,必须要等高粱干透之后,再打高粱(脱粒),磨高粱(将高粱脱壳变成高粱米)。儿时对高粱感兴趣的是两个阶段,一是高粱打包的时候,这时是“打乌米”的最佳时机。打“乌米”是在高粱将要出穗的时候,也是“乌米”最好吃的时候。对经验丰富的人来讲,能一眼就分辨出哪个是高粱包里面是“乌米”。而对一般小孩子来说,则看的不是那样准确。很有可能掰开一看,结果里面不是“乌米”,而是高粱穗。“乌米”在儿时来说,是一种不错的“食物”,孩子大人都喜欢。

在三年困难时期,“乌米”还可以糊口。还有就是高粱熟了的时候,大部分高粱秆是可以当成“甜杆”来嚼着吃的,类似于吃甘蔗。如今人们谈糖色变,但那时孩子们是很少吃到糖的,能嚼嚼甜的高粱秆,也是件惬意的事儿。对于高粱米,虽然不如大米好吃,但高粱米“襟饿”,特别是下乡以后,每天干农活儿,如早上吃的大米饭,还没到晌午就饿了,而吃等量的高粱米饭,却不饿。

高粱品种我如今还想得起来的有:9-2、分枝大红穗、保持系、晋杂5等等,但最好吃的是9-2。其中9-2就是锦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宁汝济技师(改革开放之后来称高级农艺师)1962年研制成功的杂交高粱,特点是不但高产、还特别好吃。宁汝济因此在1963年还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当时锦州市总共就两名代表,另一名是市长刘幕文。可见当时对宁汝济的科研成果的认可程度。宁汝济后来还担任过锦州市农科所的所长、再后来还担任了锦州市的人大副主任要职。我吃过的最难吃的高粱米就是“晋杂5”,主要是70年代,这种杂交高粱的特点是高产,在国家粮食匮乏的时候,就到处都推广种植这个品种。

我1970年下乡以后,吃的最多的就是“晋杂5”,当时有句顺口溜“晋杂5,晋杂5,不好吃、不好煮”。特别是“晋杂5”那难脱的“黑壳子”,听说吃到肚子里,高粱壳会扣到肠子上。我们吃饭的时候都想办法把壳子去除,我把吃饭用的6分钱一把的铝“羹匙”上钻几个眼儿,做成小“漏勺”,吃饭时把高粱米饭泡上水,搅拌后“高粱壳子”就会漂上来,用“漏勺”把壳子捞出来之后,再开始吃饭。那时粮站供应的大米和高粱米的价格是不一样的,大米属于细粮,要比高粱米贵出近一倍。

记得当时在农科研,有的家庭困难,都舍不得买大米,而和别人换成高粱米。如今正好调过来了,高粱米成了“健康食品”,价格有时比大米还要贵。现在的粮食市场卖什么的都有,但每年都要到买些高粱米,做成水饭,再弄点酱茄子,那感觉就像原来吃大米饭就红烧肉的感觉似的。离开家乡44年了,现在因为产量的问题,已经很少看到种高粱的。但我对家乡的“红高粱”还是那样的向往、留恋,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。因我是吃家乡的高粱米长大的,看了多日的《红高粱》,也想到我所知道的“红高粱”,随笔写了这些,说句“倒牙”的话结尾吧:我爱你,家乡的“红高粱”!2014.11.16 

描写我的家乡作文250字 关于我爱家乡的作文 小学作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