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的正月初二,贵州省从江县干团村一带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传统婚俗活动——“鼓楼抢鸡”。临嫁姑娘在同伴陪同下,把一只活公鸡和一饭囿黑糯米饭用扁担挑着在鼓楼坪中央站立,在同伴的保护下做各种规避动作,由姑娘的表兄弟和意中情侣各自组成队伍进行抢鸡,谁叼到鸡头,姑娘就归谁。今天是侗族姑娘杨竹的“鼓楼抢鸡”,杨竹的母亲在给女儿梳理长发。
历史上,侗族曾盛行过姑表婚俗,“娘亲舅大,女还舅门”的姑舅表婚,是侗族旧时沿袭的传统婚姻习俗,舅家优先娶外甥女为儿媳,若舅家无子或儿子年龄不相当的话,女性可以另嫁,但须征得舅家的同意,否则不能缔婚,这样的婚姻习俗,极不合理,造成的悲剧无数。图为活动开始前,母亲和家里亲戚为杨竹整理侗族盛装。
在侗族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,“鼓楼抢鸡”这个折衷的解决办法,既不违背祖制,同时又解决了女性婚姻自主的问题,于是约定成俗。吹奏芦笙三曲鸣放铁炮三声后,全村罗汉(未婚男青年)与临嫁的姑娘聚集萨神祠里进行祭祖仪式。
中午时分,鞭炮齐响,礼炮三声后,邻里乡亲赶来助威、看热闹的人们早已在这等候多时。
三个可爱的老表衣着盛装前来参与抢鸡活动,但脸上的表情显然不够自信。
鞭炮声中,姑娘们将一头倒捆着公鸡,一头挂有饭囿的长扁担在肩上,和她们的闺密及家人长辈在鼓楼坪前等候。
姑娘们及闺密们手抓扁担,蓄势以待表兄表弟的“疯抢”。据了解,今年有八位姑娘出嫁,参与抢鸡活动的姑娘略显紧张。
鞭炮声、欢呼声与铜锣声把抢鸡活动推到高潮,鸡毛满天飞。
抢鸡的规则为只能动嘴咬鸡,不能用手抓、扯,谁叼到鸡头,姑娘就归谁,抢不到鸡的一方只能抢吃黑米饭,以解心头怨气。在紧张的氛围中,表兄表弟们总会忍不住用手抢鸡。
在鞭炮声和众人欢呼声中,抢鸡活动逐步紧张激烈起来,直到把一只活生生的大公鸡用嘴一块块撕下,只剩大腿,或者咬断鸡脚把鸡抢到方才罢休,抢到鸡后的表兄和同伴们往往满脸血污,一身疲倦,最后,众人会欢呼雀跃地把胜出者抛将起来。
在疯抢中,喜欢恶作剧的表兄会将手上的血渍抹在表妹的脸上。
抢鸡活动临近结束,杨竹身后的母亲笑开颜。
活动结束后,村里鞭炮声声,各自回府。
两位老表在打扫活动结束后的场地。
杨竹在活动结束后回家卸妆洗漱。
杨竹整理好自己,准备宴请亲朋好友。
抢鸡活动结束后,杨竹备了酒菜“慰劳”老表们,杨竹给表兄表弟们敬香烟。
这个活动成了当地新年亲朋集会的日子,家族老小欢聚一堂,大家喜笑颜开。大家在新年里拉拉家常增添情感,说说心里话展望未来。
|
汤圆与元宵的区别:一个是搓的,一个是滚的 清明节时间和清明节的来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