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种时节,我邑三麦登场。大麦虽非主粮,却被邑人称之为“救命粮”。1949年前,民不果腹,穷苦人家多种“三月黄”(大麦品种,农历三月成熟),家中断粮时,以麦仁、麦粉加糠菜煮粥充饥,或以大麦为原料,炒成焦黄,磨成细粉,叫炒屑,也称焦屑。装入瓮罐中,贮藏待食。
炎夏时节栽秧忙,下午,肚子饥饿,回家调一碗炒屑,填肚充饥。农民吃炒屑时放点盐代糖,可见当时之清苦。而城市富民,吃炒屑却是一种享受,有白糖拌和,香甜可口。炒屑还能治病,民国时期,本城板桥南河沿有一魏姓人家,世代业医,有祖传秘方“药炒屑”。用几味中草药,加入炒屑中即成,能治小儿疳积和消化不良。
如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,大麦种植面积减少,大麦上场吃炒屑的习俗在农村已很少见。社会的进步,生活的改善,苦难岁月时的炒屑填肚,已不再多见了。